-
微信公众号
-
私人订制
-
APP下载
出发吧
懒人搞定旅行计划!
chufaba © 2014 沪ICP备14047730-1号
小桥流水、江南古镇,印象中的文青们习惯在这些地方端着相机走走拍拍。但如果有朝一日,身为文青的你发现千篇一律的细水长流让双眼生厌,移步不换景的斜阳小巷让热气腾腾的心气儿生出腻烦,不妨就放下一切纠结,把帆布书包扔给成都。这里的文艺不稀松媚俗,却有炉火纯青的川剧绝技和蜀锦绣工灼灼其华;这里的文艺不清高做作,却有有品位的店主改造自住空间让小街凤凰涅槃。文艺青年千千万,但当他们踏上通往成都的旅程,那一瞬间,因为这些地方,注定“殊途同归”。
如果曾看过许秦豪的《好雨时节》,你一定不会忘了这个场景:在杜甫草堂当导游的高圆圆重逢来成都出差的郑宇成,红墙修竹下两人一瞬间的惊喜又马上落入每出一言都仿佛斟酌再三的凝滞。如今来到杜甫草堂,依然有穿透千年的阳光影射绿荫,干净细腻,不带一丝一毫艳俗气息。“竹日静晖晖”,沿着听秋轩门口的小路一路往南,偶有本地老伯悠然在树荫下打着太极,另一番悠闲平常。其实无所谓这里还留有多少的杜甫痕迹在,泯茶一壶,幽幽小径悠悠;游客三行,缓缓行程欢欢,就已可以让来客拥有了一个沉静的午后。
大四合院凉棚下搭设好大红台子,众多川剧名角奉上地道的变脸、吐火、滚灯、木偶、清音。喝一大碗盖碗茶,捻起一撮儿花生米,坐在竹椅上的看官悠悠地品味着精妙绝伦的川剧,每个晚上的蜀风雅苑,都成了成都最市井又亲切的地方。在这里,不会有年龄的分水岭,年轻的看官甚至占到了一半以上。梨园风采昔日重现,传统声韵余音绕梁。丝丝入扣的古琴,不可言传;闻二胡声起,换了浮云苍狗。绝迹多年的手影戏,重返民间;鼓乐齐鸣荡气回肠,喜乐无限。试问,哪个文青能不爱如此浓烈地刺眼的传统文化?
私家的记忆总是弥足珍贵。正如它的名字,漫步在东郊记忆,厂房里轰鸣的机器声已化作动人的旋律,锅炉已变成时尚的喷水池,昔日的老厂房,也摇身一变为时尚的文化创意园。这在全国同类园区开花的情形下不免俗气。但如果肯将目光细细游走,凝视墙上悬挂的珍贵历史影像,未曾亲身经历的那些峥嵘岁月瞬间在眼前显现。泛黄的照片、滚烫的文字,无言地诉说着这座城市的历史。在东郊记忆,来客看的是机电废工厂改造的文艺,本地人更多看的是烙印在心尖上的回忆——这样有质感的文艺,才难能可贵。
成都又名锦城,说起得名的原因,有人说是因隋唐时期成都广植芙蓉,远观如锦绣;而更被认同的答案是自汉代起朝廷在成都设有专管织锦的官员,因此成都被称为锦官城,简称锦城。无论因花因织,总归成都确实是个繁花似锦,锦似繁花之地。手工精制的东西,总带有着与生俱来的文艺气质。在蜀锦织绣博物馆,四五米高的织机半埋在地下,其间布满了密密麻麻的经纬丝线。秀美的织娘就用那灵巧的双手演绎着复杂的工艺,为来客捧出一匹匹精美的蜀锦。明艳的色调,独到的纹饰,至上的技艺,构成了蜀锦这份成都最具深度的文艺之美。
成都人的文艺是存在于生活的骨子里的。或是喝一杯老茶,或是泡在书吧一整个下午,或是在小酒吧安静的坐坐听着自己喜欢的音乐。如果要找到这文艺的源点去,定是要到热闹又安静的实在日子中寻个究竟的。于是我们就这样来到隐藏于闹市之中的U37创意仓库。工厂旧址留下的高屋顶大仓库结构铸就了浑然天成的大气,改造者只是添加了些许的色彩交错织造,就轻松地表达出了特别的风格。或黑或白的简洁,LOFT的不羁风格。通俗即美,U37,少了一份矫揉造作的扭捏气质。这里的文艺或许没那么清新,却那么触手可及。
成都本土的文青去哪里?给出宽窄巷子作答的肯定不是一枚纯正的文青。宽窄巷子熙熙攘攘的人潮之下拐出去,不过几十米开外的这条泡桐树街,居然不动声色地换了一片清新天地——她无意挑战宽窄巷子的商业运作模式,只是灵气十足地的把成都人文艺悠闲的生活习性悄悄放大,即使是小得几乎让人忽略的门面,却被店主打理成有声有色的小店,甚至有时实在很难区分究竟是商铺还是住家。花花草草,一笼修竹,是最常见的点缀。木格窗,圆棒木,就连空调外机也不忘装饰片片小青瓦。看似简单的砖墙合围之下, 藏着文青们一颗颗温暖充盈的心房。
0 / 270
评论
0 / 270
评论